无障碍
您所在的位置:长者版 > 最新动态

体育育体更要育人 中小学体育教育需把握“四种育”

信息来源:贺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9-27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至今将近4年,《意见》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改进中考体育测试”等大量措施已经落地见效。但相对于“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等政策目标,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还存在育体大于育人的问题,对《意见》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高中阶段体育课程进一步发展学生运动专长”“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等要求落实还不到位,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相对明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效果则不够充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还是弱项。问题背后既存在客观因素的不足,也存在主动作为的缺失。

一、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四种“力不足”

一是牵引力不足,考评导向有偏差。考评方式直接决定着体育教育的工作导向。目前小学、高中体育教育对教学效果的考核测试力度不足,“低分飘过”不影响毕业即可,仅初中毕业时的体育测试与中考升学挂钩,但也存在测试过分偏重学生基础体能的问题,对理论知识和平时锻炼情况考核不足,对体育技能掌握情况的考核过于表面化,给日常体育课“放羊”、临考体育课突击培训等“纯应试”教育模式留下了空间。例如,银川市中考体育考试中,日常锻炼和理论学习情况等“平时分”不到总成绩9%,跑步跳绳及身高体重等针对体能、体质的考核则超过总成绩的77%,对过程和结果的关注差距过大。运动技能测试虽然占总成绩的七分之一,但仅为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中的运球、垫球等基础技能测试,难以体现学生对该项运动全面掌握的情况,更难以培养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从运动项目中体会顽强拼搏、团队协作等体育精神、理念。山东、陕西、四川等多地的中考体育考试方案都与此类似,容易导致日常学习锻炼或培养专项体育爱好的“应试性价比”低于集中突击式训练。

二是保障力不足,教学资源不优质。目前一些地方的师资力量尚难以保障一天一节体育课的基础要求,更谈不上保障个性化培养专项运动兴趣和技能的目标。据教育部调查测算,2021年全国中小学共有体育教师77.05万人,按照体育学科占总课程比例11%和一名体育教师每周课时15节来算,当前体育教师缺编约12万人左右。在人力之外,较多学校体育教学器材过于基础、质量不高,数字化、多媒体、VR等新兴教学技术融入不足,学、娱、练、赛、评相融合的创新课程模式较少,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最优。例如较多学校都存在篮球场无防滑地板、足球场地不标准等器材设施质量不高的问题,一些教师存在不会制作和发布线上教学视频的能力短板,难以开展高水平体育教学。

三是支撑力不足,理论指导有缺失。目前中小学体育教育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仍然存在,理论教学缺乏统一标准,也缺乏专业人才支撑。例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各类运动技能的要求比较明确,对理论教学过程的规定则不够具体,对学生对健康知识、观念理念的掌握、形成情况缺乏明确具体的要求,对体育理论教学的指导性不够强。还有较多专职体育老师是体校体育生、退役运动员,技术能力过硬,但健康知识教学能力不足。学生健康知识掌握不足、观念理念型形成不佳,不仅难以支撑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还放大了身体损伤的风险。例如,2024年5月郑州市郑东新区白沙镇云台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参加学校体育节200米跑步项目时突然倒地昏迷,后治疗无效离世。自媒体“常青藤爸爸”在医院采访时了解到,北京某父母给10岁的儿子选择羽毛球作为高考特长培养,却因羽毛球为单侧运动而加剧了儿子的脊柱侧弯。

四是感染力不足,体育氛围待提升。青少年无论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还是掌握专项运动技能,都既需要足够的兴趣支撑,又需要持之以恒的重复练习。然而一些地方面对青少年的各类赛事活动不够丰富,体育场馆、场地对青少年的开放和优惠力度不足,青少年友好的体育氛围尚未形成。例如,宁夏首府银川宁夏体育馆、亲水体育馆、贺兰体育馆等事业单位都缺乏针对青少年的优惠,高校、工会、机关单位等事业单位的健身器材面向青少年的开放和政策倾斜也存在不足。

二、建议实施四大工程,育体育理育技育德一体推进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写到,“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目前中小学体育教育在“强筋骨”的基础上,需要育体、育理、育技、育德一体推进,推动考评设计、资源保障、课程开发、氛围营造等措施有机融合,更好实现“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教育效果。

一是育体以强筋骨,实施体能体质基础巩固工程。青少年过硬的体能体质既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青少年形成终身锻炼习惯的有力支撑。应在高考、小升初中等升学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将体能体质指标达标作为为毕业升学的硬要求。同时,应在升学等分等次的考试中提高日常锻炼的分数占比,降低体能体质指标占比或将体能体质指标优劣移除,形成更鼓励锻炼习惯养成的考评导向,避免学生陷入“中考是人生体育巅峰”的尴尬。确保中小学基本体育场地、器材配备全覆盖,推动运动手环、肺活量检测仪、筋膜枪等健康设备进校园,充分保障推动学生形成健康锻炼习惯的教学资源。开发更多趣味性、适合日常锻炼的教学课程,帮助青少年提升日常锻炼的积极性、掌握自主锻炼的技能。经常性组织步数打卡、校外锻炼等活动,通过良性竞争提升青少年日常锻炼积极性。

二是育理以增知识,实施终身锻炼观念培育工程。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有力武器,应当作为推动青少年建立终身锻炼观念的内在支撑。应修订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和相关考评方案,明确规定体育理论教学课时占比,建立体育和健康知识必修内容大纲,推动升学、毕业考试中的体育理论知识考评模式标准化,提升理论知识评分占比,形成理论和实践均衡的考评导向。根据教育阶段不同,加强体育和健康知识相关教材编写,组建专家团队制作优质视频课、电子课件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强化对教学过程的理论指导。通过理论教学推动学生认识并认可锻炼的重要意义,掌握必要的健康指示,提升终身锻炼的自觉性和科学性。

三是育技以调感情,实施专项运动技能教育工程。兴趣是终身锻炼的必要保障,而深入了解专项技能的魅力,才能真正形成有力的爱好。应在各类考评中突出专项运动技能掌握情况,将之作为加分项,或对专项运动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对部分体能体质测试、基础运动技能测试免试并以满分计算成绩。由各地教育局牵头组建测评团队,扩大专项运动技能的考评范围,优化专项运动技能的考评方式,推动指定项目、指定技术转变为自选项目、自选技术动作,或通过实战、展示综合评定,更好检验学生的技能水平。根据学生兴趣,持续发力增配专项运动器材,探索结合VR、元宇宙技术推出运动技能体验课,探索多校联合提供小众体育项目教学,更好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需要,丰富激发学生兴趣的契机、强化学生形成兴趣的条件。经常性组织不同类别的青少年体育运动比赛,在地方组织的各类高水平体育赛事中增设青少年观众席、青少年优惠票,指导各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场地对青少年优先开放,形成更有利于青少年育技的氛围。

四是育德以强意志,实施优秀体育精神涵养工程。涵养优秀体育精神是体育教育的升华,是学生体育综合素养的结晶。应在各类考评中,设置体育行为评价、赛场行为抉择、价值观念表述等主观题目,考察学生的德育效果。有条件的学校邀请优秀运动员现身说法,以自身的强大体育精神感染学子。在理论课程中适当加入关于优秀体育精神的哲学论述,结合知名运动员的正反面案例,强化对学生的熏陶带动。在运动会、体育考试等活动中强化体育精神宣传,在语文写作、社会实践等课程中融合体育精神内容,潜移默化涵养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在运动会等赛事中设置最美坚持奖、最佳合作奖等以优秀体育精神为导向的奖项,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模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