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的小杰因长期抑郁休学在家,沉迷游戏且有自杀企图。贺兰县卫健局启动紧急干预,心理干预团队运用心理绘画、沙盘游戏、OH卡牌等专业技术,评估其心理状态,帮助其重塑信心,激发自我反思能力。引导其父亲重建家庭平衡关系。通过朋辈网络提高其社交能力。半年后,小杰情绪改善、家庭关系缓和、社会功能恢复。这一事例生动展现了从个体心理重建到家庭关系修复、社会网络激活的全链条支持,也说明了贺兰县构建"预防-干预-发展"三位一体的社会心理服务新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2020年以来,贺兰县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通过系统性布局与创新实践,构建了“专业引导+家庭协同+社会支持”的贺兰县社会心理服务的多维服务模式。在政策引领下,全县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基础,依托讲座、团辅、个案服务及多渠道宣传,显著提升公众心理健康意识。通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成立“贺小兰”心宁志愿者服务队,强化了服务供给能力。聚焦重点人群筛查与精准干预,落实儿童、青少年、老年认知障碍等群体的心理健康保障;通过死亡人群自杀情况分析报告,预警风险,完善危机干预机制,确保突发事件中快速响应,有效防范心理危机风险。
一、多元化宣传教育网络构建
1. 知识传播体系:搭建"线下讲座+在线传播+场景化宣传"三维矩阵,2024年完成83场差异化主题讲座,15713份测评报告形成动态数据库。
2. 人才培育机制:建立心理服务人才管理平台,通过分层培训(基础/个案/团辅)实现200余名专业人才能力迭代。
二、精准化干预模式创新
1. 分级筛查机制:建立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特殊群体的递进式筛查模型,抑郁症筛查准确率提升至89%。
2. 技术融合干预:创造性整合绘画疗法、沙盘游戏、OH卡牌等5种专业技术,个案平均干预周期缩短30%。
3. 家庭系统重构:开发"折纸实验""潜意识排序"等6类家庭互动工具,使家庭冲突调解成功率提高60%。
三、社会化支持生态培育
1. 朋辈支持网络:设计扑克牌社交训练、OH卡探索小组等团体活动,社交功能恢复周期缩短40%。
2. 校社联动机制:建立心理档案共享系统,实现学校-社区-医疗机构数据实时互通。
3. 数字赋能平台:开发心理健康自评小程序,月活跃用户达1.2万人,预警准确率达80%。
四、长效化社会心理服务机制建设
1. 政策保障体系:将心理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建立财政专项+社会资金的多元投入机制。
2. 质量监控闭环:构建"筛查-干预-评估-跟踪"四阶段质量控制系统,服务满意度达92%。
3. 能力建设工程:设立心理服务人才继续教育学分制,要求每年不低于40学时专业培训。
该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预防-干预-发展"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生态。实施干预后居民心理问题就诊率提升,校园心理危机事件下降,老年人认知障碍早筛率提高。今后,贺兰县可进一步深化家庭治疗与社区协作,推动心理健康服务常态化、精准化;加强跨部门资源整合,扩大社会支持网络覆盖面;探索数字化工具在心理筛查与干预中的应用,提升服务效率。通过持续优化机制、创新方法,贺兰县将为居民心理健康筑就更为坚实的防线,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