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县城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园林县城  ★西部百强县

【基层治理】富兴街街道案例展播⑩《产城赋能:绘制社区自治共治新蓝图》

发布时间:2025-04-07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恢复默认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富兴街街道创新推出基层治理案例系列展播活动,旨在推广基层社区治理的优秀经验与创新做法,激发居民参与热情,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本期展播聚焦贺兰县富兴街街道迎宾社区“产城赋能:绘制社区自治共治新蓝图”基层治理品牌项目。该案例聚焦辖区资源优势和居民(企业职工)需求导向,积极探索“社区+小区+街区+园区”发展模式,推动社区与园区“产城赋能”,以实际行动引领居民“迎光逐梦”,感受“宾至如归”的归属感。

案例背景

富兴街街道迎宾社区地处贺兰县德胜工业园区,辖区食品、科技、物流等大型企业较多,同时,辖区居民在企业上班居多。由于企业职工平日工作繁忙,难以抽身照顾孩子,只能将老家的父母接来,让老人帮忙照料孙辈,维持家庭的日常运转,企业职工工作与生活难以平衡、“一老一小”的照看难题日益凸显。社区通过建强“红组织”、做细“红服务”、释放“红温暖”,织密“一青一老一小”服务网,缓解辖区居民(企业职工)工作之忧、养老之忧、托育之忧。

主要做法

(一)党建领航,锻造“联合联通联动”硬核能量体

一是构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链条,有效实现了联系群众的“纵向”深化,形成“社区+小区”双区责任的坚实基础。二是联动驻区单位组建“党建联合体”,组织在职党员开展“微心愿”认领活动,落实“社区+共建单位”双线服务机制。三是充分发挥企业党建优势、就业资源和经济基础,构建“社区+企业”的“党建立方体”。辐射带动共建单位、辖区企业、物业公司等,形成横向“管理联盟”,实现居民与职工的双重服务。

(二)文化铸魂,汇聚“交往交流交融”磁力能量场

一是打造“社区+企业”共享文化空间,如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室等向居民和企业职工开放。常态化地举办读书分享会、非遗展览、文艺会演等活动。二是广泛开展“邻里节”“社企联谊”等文化交流活动。挖掘辖区文艺人才,组建了多支文化队伍,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三是推行“榜样+激励、荣誉+积分”模式,举办“最美家庭”“最美志愿者”“移风易俗示范户”等评选活动,以表彰在不同领域有突出表现的家庭和个人。

(三)民生为本,传递“最近最优最亲”惠民能量波

一是采用“窗口帮办+网格代办”的模式,高效解决群众“办事难、办事远、不会办”的难题。二是探索“社区+养老+育小”的创新模式,建立“颐养之家”为老服务和“常青藤”为小服务品牌,通过“七彩假期”“周末妈妈”等项目,解决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三是积极推动“公益+低偿+市场”的15分钟生活圈,整合“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卫生院+志愿者”多方力量,为辖区“一青一老一小”提供助餐、助医、助学、助困及托育等服务,并协助企业职工办理“困难职工救助”、先进典型选树等活动。打造“厂门口”的温情服务。

(四)治理有效,激活“共建共治共享”百姓能量源

一是由“社区居委会+小区居民(企业职工)+物业公司”组建议事团,每月通过长廊会、板凳会等对社区环境整治、民生保障等内容进行协商,解决社区治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二是汇聚民警、法律工作者、人民调解员等人才,形成特色调解队伍,通过“坐堂接诊”和“家门口调解”为居民和企业职工提供法律咨询和矛盾纠纷等服务。三是依托“七色之花”志愿服务队品牌,组织共建单位、联盟商户、党员及热心居民等,开展政策宣传、爱心义剪、爱心义诊、“帮办代办”等“益邻”志愿服务活动。

取得主要成效

一是党建引领成果斐然。四级组织链条将党的服务延伸到社区的每个角落,“党建联合体”和“党建立方体”的构建,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络,既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又为居民和企业职工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二是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社区+企业”共享文化空间的打造,常态化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及文化队伍的组建,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各类评选活动的举办,弘扬了社会正能量,营造了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增强了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民生保障工作扎实推进。“窗口帮办+网格代办”解决了居民(企业职工)办事难题,“社区+养老+育小”模式和15分钟生活圈的构建,为居民提供了贴心、便捷的服务,切实解决了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四是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议事团通过协商解决社区治理中的实际问题,特色调解队伍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七色之花”志愿服务队开展的各类活动,增强了居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下一步,富兴街街道将持续推进产城赋能,吸引更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探索创新养老、育幼服务模式,满足辖区居民(企业职工)日益增长的需求,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助力产城由单向赋能走向深度融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