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富兴街街道创新推出基层治理案例系列展播活动,旨在推广基层社区治理的优秀经验与创新做法,激发居民参与热情,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本期展播聚焦贺兰县富兴街街道马家寨社区创新打造的“五优聚五邻”基层治理案例。该案例以“五好社区”建设为抓手,持续创新“五优聚五邻”党建品牌,不断实现“建邻里家、解邻里事、暖邻里心、融邻里情、升邻里温”的基层治理新目标。
案例背景
富兴街街道马家寨社区下辖20个居民小区,居民8096户26714人,是极具代表性的“三多一少”社区,即周边老旧小区多、党员多、老年人多、活动阵地少。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城市居住群体、党员结构日趋复杂,社区居民诉求日益多元,社会治理任务日渐加重,社区管理服务难度逐步增大。富兴街街道马家寨社区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五好社区”建设为抓手,持续创新“五优聚五邻”党建品牌,通过“党建优”推动“治理优”“平安优”“文化优”“服务优”,探索建立“共建、共商、共治、共助、共乐”新格局,不断实现“建邻里家、解邻里事、暖邻里心、融邻里情、升邻里温”。
主要做法
(一)“党建优”实现共建“聚邻”,聚力打造“邻里家”
充分发挥党群阵地政治功能,借助“板凳课堂”“红色直播间”“送学上门”等多种形式,常态化开展接地气、聚民心的宣讲活动。持续开展“五送一访”、红色物业开放日活动,聚力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
(二)“治理优”实现共商“睦邻”,聚力解决“邻里事”
链接资源,形成“1+31+X”居民议事组织架构,构建“暖心话吧”“楼院议事亭”等议事平台,组织开展“人大代表进社区”“15说事日”等收集社情民意,协商解决小区选聘、续聘物业、安装休闲座椅、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民生问题。
(三)“平安优”实现共治“安邻”,聚力温暖“邻里心”
用活“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构建“社区党委-(居民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组织体系,将“社区网”“综治网”“警务网”三网融合,探索“五个一”工作法,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扫黑除恶斗争、防汛抗旱演练等工作,力争做到“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四)“服务优”实现共助“暖邻”,聚力升高“邻里温”
探索“三色服务”工作法,全面推行帮办“一对一”贴心服务,深化“10+N”志愿服务品牌,形成“共享儿女”模式,开展养老“四个一”服务,常态化开展假期托管班,为辖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双职工家庭解决假期孩子无人看管问题。
(五)“文化优”实现共乐“乐邻”,聚力融合“邻里情”
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整合各类资源,成立了四支文艺志愿队伍,精准摸排居民需求,开办“塞上乐龄”老年大学,举办“红色邻里节”“游园会”“文化大集”等特色主题文化活动,同时打造“积分”银行,鼓励居民通过参与理论宣讲、扶贫帮困、移风易俗等志愿服务活动。
取得主要成效
一是多方联动推动党建“融通”。坚持以“党建融通”集聚党建资源优势,探索建立以社区、物业、辖区单位为主体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动多方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同时以社区党委为圆心,聚合辖区单位,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助推物业续聘、暖心座椅安装、电动车充电桩安装等15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二是多元议事推动治理“融合”。建立党建微网格,推动在职党员、楼栋长、民警、志愿者融进网格,把线上网格群和线下全科社工拧成“一股绳”。定期召开民情议事会,打造“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通过“党员问事、群众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五事工作法解决难题,目前共开展协商议事15场次、解决问题30个。三是多扩维度推动服务“融入”。推行网格“三色三办”服务模式,制定群众事项“分色清单”,推动网格员和帮办员“两员融合”,针对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和失能人员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将“固定窗口”变为“流动窗口”,将服务送上门,推动服务内容和方式的适老化升级。
下一步,富兴街街道将继续深化“五优聚五邻”基层治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多元议事机制,拓宽居民参与渠道,提升治理效能,及时化解各类邻里难题。聚焦服务优化,根据居民需求变化,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与满意度,推动街道基层治理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