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富兴街街道创新推出基层治理案例系列展播活动,旨在推广基层社区治理的优秀经验与创新做法,激发居民参与热情,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本期展播聚焦贺兰县富兴街街道友爱社区创新打造的“友邻小板凳”协商议事会基层治理案例。该案例通过“友邻小板凳”协商议事会,打造“三邻”模式,搭建“四事”平台,走出“有事敞开说、凡事共商议、决议马上办、好坏大家评”的治理新路。
案例背景
富兴街街道友爱社区下辖21个居民小区,居民7134户15628人。辖区老人多、小孩多、困难户多、地域结构复杂,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多、人员结构杂的社区。物业管理服务和各类社会问题凸显等无一不在挑战着现有治理能力和水平,社区通过“友邻小板凳”协商议事会,打造“三邻”模式,即“安邻”互助、“睦邻”守望、“友邻”助力,把矛盾“搬出”会议室,把课堂移至居民家中、活动广场。与党员群众围坐在小板凳上,促膝长谈、各抒己见、共谋发展,搭建说事、议事、办事、评事“四事”平台,走出“有事敞开说、凡事共商议、决议马上办、好坏大家评”的治理新路。
主要做法
(一)“小板凳”变成“宣讲台”
搭建“友爱说”“家门口的课堂”“红色备忘录”等平台,结合“访谈+互动”“线上+线下”“场内+场外”等形式,从“固定讲台”变为“流动课堂”把党的“最强音”带到“最基层”,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理论等主题宣教活动750余次,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真正让百姓坐得住、乐意听、记得牢。
(二)“小板凳”化身“意见箱”
运用居民恳谈会、网格议事会、小区联席会的沟通协商机制,志愿者和群众一起说事、议事、办事、评事,形成“三会四事解民忧”的服务模式,坐在小小板凳上、围在小小院落里,开展“进千家门、暖万家心”活动。认真听取、广泛收集居民对社区建设、文化生活、小区管理等方面意见建议90条,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定期集中讨论商议,并进行公开答复、处理、解决问题72条,协调18条,妥善化解矛盾纠纷210余件,切实做到精准服务。
(三)“小板凳”架起“连心桥”
充分发挥小区党支部和“红色物业”双引擎作用,形成“有事敞开说、凡事共商议、决议马上办、好坏大家评”的基层治理格局。妥善解决5个无物业小区自治管理问题,协商解决安装充电桩、儿童滑梯、健身器材、道路维修、围墙改造等问题30余项,为4名困难党员申请党内关爱资金12500余元,帮扶困难群众240余人次,送去慰问金18000元、米面油400余份;发放爱心蔬菜4000余斤。
取得主要成效
(一)“安邻”互助
引导从事警察、医生、水暖工等职业的居民,志愿担任“小区警察、小区医生、小区教师、小区管家”,带头组织居民参加小区矛盾调解、卫生环境整治、安全隐患排查等志愿服务活动36次,助力社区党委处理突发事件和“老大难”问题。开展“为老”“为小”“为妇女”“为邻里互助群体”“为社会公共需要”的“五为”志愿服务630余次。
(二)“睦邻”守望
妥善解决豪威楼、回校家属楼、新东华等5个无物业小区自治管理问题,形成家庭和睦、邻里团结、遵纪守法的社会新风尚。协调解决高压配电室设备老化问题,增设小区监控设备13套,对休闲广场加装灯光亮化、增加雨棚、增设安装健身器材20余套,妥善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医疗卫生保障、电瓶车充电难、用电用气安全等“疑难杂症”问题10余个。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与居民建立了良好的“友邻”关系,营造了温馨舒适的宜居环境。
(三)“友邻”暖心互助
围绕“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开展反诈宣传、国家安全、普法教育等宣传及知识讲座活动750余次。加强信息共享、问题共商,广泛发动人大代表、平安志愿者、治安积极分子等社会力量,推广“一居一警一法律顾问一支调解员队伍”模式,运用勤巡查、勤防范、勤说事、勤走访、勤服务的“五勤”走访模式,搭建“楼栋连心微驿站”流动服务台,实现党建引领、社区主导、网格发现、多元自治。